诗词原文
杂曲歌辞·回纥
唐·李端
敕赐回鹘衣两袭,著来三日香犹在。
敕移筝柱十二行,汉宫曾未教孙蔡。
自直中书省夜归,著衣不称心先醉。
明朝欲去还裴回,青楼阿监应相笑,
书记登坛又却回。
作者及朝代
作者:李端
朝代:唐代
作者简介
李端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,唐代诗人,大历中进士,与卢纶、吉中孚、韩翃、钱起、司空曙、苗发、崔峒、耿湋、夏侯审并称“大历十才子”,李端才思敏捷,尤工于五言律诗,多酬赠、应制之作,内容较为贫乏,但其诗“妍词丽句,曲尽物情”,且“多警策”,为大历诗坛高手,有《李端集》三卷传世。
译文
皇帝赏赐了两套回鹘族的衣物,穿上后三日香气犹存,又下令调整筝的弦柱为十二行,但汉宫中却未曾教过孙蔡这样的高手弹奏,我从中书省值夜归来,穿上这衣物却觉得心情并不称意,先已沉醉,明天想要离去却又徘徊不定,青楼中的阿监或许会笑话我,作为书记官登上文坛却又折返回来。
释义
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获得皇帝赏赐、调整乐器弦柱、值夜归来后的心情变化,以及对于是否继续投身文坛的犹豫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现实的无奈。
赏析
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,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,如“敕赐回鹘衣两袭”、“敕移筝柱十二行”等,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繁琐,诗人又通过“著衣不称心先醉”、“明朝欲去还裴回”等句,表达了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的迷茫,特别是结尾两句“青楼阿监应相笑,书记登坛又却回”,以青楼阿监的嘲笑作为反衬,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当时的仕途经历有关,李端作为唐代的一位才子,虽然才华横溢,但在仕途上却并未得到充分的施展,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担任中书省书记期间,面对宫廷生活的繁琐和仕途的艰难,内心产生矛盾和挣扎时所写,通过这首诗,诗人既表达了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和无奈,又展现了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期待,也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繁琐,以及士人阶层在仕途上的艰辛与不易。